PM2.5

分类: 大气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PM2.5又称细粒、细颗粒物或可入肺颗粒物,是指环境空气中空气动力学当量直径小于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PM2.5粒径小,面积大,活性强,易附带有毒、有害物质(例如,重金属、微生物等),且在大气中的停留时间长、输送距离远,因而对人体健康和大气环境质量的影响更大。

来源

 PM2.5来源非常复杂。从形成过程上,可以分为一次来源与二次来源。一次来源又可分为自然源和人为源。

自然源在全球范围分布广泛,包括土壤扬尘(含有氧化物矿物和其他成分)、海盐(颗粒物的第二大来源,其组成与海水的成分类似)、植物花粉、细菌等。大自然中的灾害事件(如火山爆发向大气中排放了大量的火山岩灰,森林大火或裸露的煤原大火及风沙尘暴事件都会将大量细颗粒物输送到大气中)。

人为源是指人类生活和生产活动形成的污染源,包括固定源和流动源。固定源包括各种燃料燃烧源,如发电、冶金、石油、化学、纺织印染等各种工业过程、供热、烹调过程中燃煤与燃气或燃油排放的烟尘。流动源主要是各类交通工具在运行过程中使用燃料时向大气中排放的尾气。

二次来源是指各污染源排出的气态污染物,经过冷凝或复杂的大气化学反应而生成的二次细颗粒物,二次细颗粒物又可分为无机细和二次细颗粒。前者主要包括硫酸盐、硝酸盐、铵盐,是由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氨等无机气态前体物经过复杂的大气化学反应过程而形成的。后者含有数千种有机化合物,是由VOCs转化而来。

主要成分

PM2.5的组成十分复杂,是各种各样固体细颗粒和液滴的“大杂烩”,化学成分高达上百种。主要成分是有机物、硫酸盐、硝酸盐、铵盐、碳以及各种金属化合物等。

危害

虽然细颗粒物只是地球大气成分中含量很少的组分,但它对空气质量和能见度等有重要的影响。与较粗的大气颗粒物相比,细颗粒物粒径小,富含大量的有毒、有害物质且在大气中的停留时间长、输送距离远,因而对人体健康和大气环境质量的影响更大。研究表明,颗粒越小对人体健康的危害越大。细颗粒物能飘到较远的地方,因此影响范围较大。

危害健康

细颗粒物因为直径小,能够进入下呼吸道的深部,在细支气管和肺泡沉着,直接影响肺的通气功能,诱发或加重炎症,并且可使机体处在缺氧状态。有毒物质可溶入血液,可引起血液系统毒性,诱发血栓的形成,还可以造成凝血异常,造成血粘度增高,此外,PM2.5可刺激肺内迷走神经,造成主神经紊乱从而波及心脏,并可直接到达心脏,增加患心血管疾病的风险。PM2.5上附着着很多重金属及多环芳径等有害物,易导致胎儿发育迟缓和低体重儿。有毒物可以跳过胎盘,影响胎儿发育。综上,PM2.5对人体的呼吸、循环、生殖等系统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影响气候

人们一般认为,PM2.5只是空气污染。其实,PM2.5对整体气候的影响可能更糟糕。PM2.5能影响成云和降雨过程,间接影响着气候变化。大气中雨水的凝结核,除了海水中的盐分,细颗粒物PM2.5也是重要的源。有些条件下,PM2.5太多了,可能“分食”水分,使天空中的云滴都长不大,蓝天白云就变得比以前更少;有些条件下,PM2.5会增加凝结核的数量,使天空中的雨滴增多,极端时可能发生暴雨。

环境空气质量标准

《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2012)规定,一级标准PM2.5年平均浓度限值15μg/m3,24小时平均浓度限值35μg/m3;二级标准PM2.5年平均浓度限值35μg/m3,24小时平均浓度限值75μg/m3

2021年9月,WHO发布《全球空气质量指导值(2021)》,进一步将PM2.5年均目标值由10μg/m3调整为5μg/m3,凸显出加强PM2.5污染防控对保护公众健康的重要性。

 防护措施

挡住空气颗粒物,戴口罩是最有效的方法,普通口罩有一定的阻挡作用。常见N95、KN90等型号的口罩对PM2.5有防护作用很好,但是此类口罩并非人人都能佩戴,一次性口罩最好不要反复使用,避免带来二次污染;

正常情况下,开窗通风是改善室内空气质量最好的方法,在室外空气质量较差是,应关闭门窗;

雾霾天尽量减少户外锻炼,易感人群尽量少外出,要注意个人卫生、清淡饮食。


相关词条

x